栏目导航 · Navigation

宜宾成外附小20220701 “踏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七一建党节主题活动

发布2022-7-1
浏览量1070

“踏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七一建党节主题活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广大党员同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我校第二党支部全体正式党员同志赴万里长江**镇-----李庄古镇开展了“踏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七一建党节主题活动。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1940年,从李庄发出的一纸电文,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一批***大师、学者也云集李庄。淳朴善良的李庄人把庙堂内供奉的佛像请出大殿,让老师学生端坐堂上。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小小的李庄用青瓦绿墙为学子们支起了一方避难所,保存并延续了中国学术文化。这是一段人文抗战的历史,李庄也由此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

早晨八点半,第二党支部全体成员于校门口集合登车,上午九点左右,全员抵达李庄。张秋萍书记组织召开短会,强调活动要求并传达活动精神。

篇章一 同济工学院旧址

同济工学院旧址(原名:东岳庙),地处顺河街,是当年同济大学工学院在李庄的驻扎地。1940年冬天,随着同大迁川东岳庙里放进桌椅黑板做了同济大学工学院的校舍作为回报,工学院架起电线李庄人用上电灯比南溪县城还要早十多年,从此李庄由默默无闻的一座川南小镇变成后来从世界各地寄出的信件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个字就可顺利抵达的地方。如今“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16字电文展现于东岳庙,岁月流转却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篇章二 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博物院的数千箱珍贵文物曾历经艰辛转运来李庄,放置在张家祠内保存五六年之久。因此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李庄旧址也是张家祠的另一个身份。党员同志们主要了解了:中央博物院的发展史、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博物院文物分三路内迁的情况、中央博物院著名人物及其研究领域和李庄生活情况。全体党员同志们深深沉浸在抗战文化中,并在此庄严宣读入党誓词。

篇章三 同济医学院旧址

党员同志们来到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了解了一个又一个同济医学院师生和古镇居民之间的动人故事,细心体会了它所传达出的以科学破除迷信,以耐心化解纠纷,进而经邦济世,利在天下的家国情怀。除此以外,为同济医学院学子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不惧艰险,不怕苦难,医者仁心,拯救生命的壮举而赞叹不已。

篇章四 营造学社旧址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位于翠屏区李庄镇上坝月亮田,中国营造学社是朱启铃先生1930年在北京创办的一个专门从事研究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建筑技法和规范的民间学术团体。支部党员们了解到,抗战时期,中国营造学社迁址于此。营造学社在李庄的六年中,继续进行着建筑学术领域的研究,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在夫人林徽因的协助下完成《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等中国建筑领域的经典著作。

 

总结篇

    参观完毕后,支部党员同志们聚在一起聊收获、谈心得说总结。党员同志们纷纷表示: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党员们要学习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的**品格;学习先人后己、舍身忘我、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学习践行党的宗旨、发扬优良作风,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要通过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通过此次活动,每位党员都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汲取了奋进的力量,凝聚了奋斗的信心,更加激励了每一名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立足本职岗位,争先创优。踏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七一建党节主题活动至此结束!

Copyright © 2025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Chengdu Foreign Lanuage School Yibin Campus
版权所有:宜宾市翠屏区成外附属小学技术支持:网站建设仕航软件 备案号:蜀ICP备2021031248号-1
地址: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上江北岷江新区学院路700号 联系电话:19140339652/46_2.68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